2019-10-23|来源: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首期“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训班”在京举行
2019年10月17-19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联合举办首期“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训班”。来自全国23个省市45家高校、医院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70余名中医药和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从业人员参加了培训。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欧大非处处长金阿宁出席开班仪式。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主持了开班仪式。
人文交流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支柱,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途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文交流日益发挥着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横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多个人文交流领域,在经济领域涵盖一二三产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多样化的产业形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要求将中医药打造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为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共同举办了此次培训,希望通过培训为中医药的中外人文交流培养和储备人才。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致辞
杜柯伟主任在开班仪式致辞中指出,举办此次培训,一是大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医药全方位、多层次地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长效性作用。二是培养中医药走出去所需新型国际人才的需要。本次培训以人文交流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的素养和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设计课程,努力为完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积累经验。三是搭建中医药政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的需要,通过汇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发挥人文交流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中的先行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欧大非处处长金阿宁致辞
金阿宁处长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向首期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在拓展海外软实力方面竞争激烈,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大势之下,能够担当中医药人文交流使命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才能在 “中医药走出去”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将中医药打造成为亮丽“名片”。中医药当前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3万余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有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诊疗和服务。中医药国际交流人才缺口很大,希望此次培训发挥各方优势,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探索出新路径、新方案。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主持
此次培训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培养既热爱了解中医药、又通晓国际规则、具备中医药国际传播理念的人文交流人才。为适应中医药全方位、多层次走出去的需要,经过征询专家意见并经精心策划,围绕中医药人文交流人才必备的外事工作和对外交流能力、国内外法律政策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语言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等多个维度,培训课程共设计了8个专题报告、4场经验分享,共邀请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创会副主席李振吉等12位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强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一线优秀实践者进行授课交流。
本次培训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认为课程安排设计合理、内容充实,授课专家经验丰富、讲解精彩,培训组织井然有序、服务周到。大家表示,通过培训加深了对中医药人文交流的理解,认识到以人文交流理念引领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做好中医药传承发展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悟深做实,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交流素养,成为中医药人文交流事业的生力军。
本次培训,还安排参观访问了北京同仁堂和北京东华原,实地察看了解中医药的现状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