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暨教育年会在渝圆满落幕

2024-11-22|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11月17日至19日,“2024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暨教育年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本次年会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主办,重庆课堂内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600余名关注中外人文交流的教育领域相关人士参与。

共话人文交流愿景,开启教育新征程

本次教育年会以“未来,在世界与我之间”为主题,秉持着多元、包容、互鉴的人文交流理念,以编写出版《2023年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案例汇编》为契机,旨在推动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事业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

年会上,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与中希文明互鉴中心、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基础教育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五家单位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通过合作发展,为推动青少年人文交流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资源的支持。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秘书长王勇,重庆市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颀,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赵武君,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发展研究科副科长张伟亮,课堂内外总编辑、总经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主任简渠出席签约仪式。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夏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重庆现代化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重庆人民政府督学胡斌,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欧健等领导嘉宾出席年会。

879A0

欧健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今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推进教育强国五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中外国际交流。今年是西南大学附中办学110周年,非常荣幸能为全国中小学提供一个探讨和推动中外青少年交流与合作的共学共享平台,希望每一位参会嘉宾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青少年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共享智慧和力量。

夏娟在致辞中表示,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促进各国青少年人文交流,有利于为未来的国之交奠定民意基础,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学校开放办学、提高教育质量。人文中心愿与各方携手,共同促进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

连续两年参加指导教育年会举办的张东升,对活动予以高度评价,“每年都能从会上获得新的启发。”他说,面临新时代,面对国际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责任,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面临着从数量到质量的新的跨越,要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新时代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以及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奉献力量,让中国教育能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经验。

简渠在致辞中提到,人文交流理念在基础教育领域正深入人心,国际学校、国际班已作出先行先试的探索。其中开展青少年人文交流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师生要素流动能够有效促进相互鉴赏和共同成长。感谢今天参会的专家和校长,坚持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具有文化包容心和文化理解力的青少年,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创造条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有我们今天的努力,未来世界舞台上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来自中国的英才。

11名专家作主题分享,洞察全球人文交流的新趋势

本次年会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设置了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案例展示等环节,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事业发展,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区域创新案例,聚焦推动教育国际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共建多元参与、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交流平台。

年会邀请了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吉春鹏,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赵武君,西南大学卓越(智能)教学中心主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究室主任胡航,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首席专家崔延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院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李克勇,荷兰格罗宁根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海南国际学院副院长刘婧一,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高级教育经理、西南区主任黎瑞,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在主题分享环节进行核心议题演讲,探讨了教育强国战略下的中外人文交流、国际科教平台发展、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基础教育创新等前沿话题,分享宝贵的经验与见解。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重庆课堂内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2023年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年会上,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发布《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教育创新报告》,对交流国家版图、交流形式、交流需求等进行分析,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活动的背景环境与条件、要素投入等进行了成果案例总结。报告建议,青少年人文交流要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要与时代俱进,因地制宜,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办学特色培育等核心业务和人文交流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和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开展课程及活动成效的评价研究,才能取得人文交流和立德树人两方面丰硕成果。

“教育为人文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人文交流则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并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扩大国际影响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谈到,人文交流和教育对外开放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过程,要有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将人文交流理念与立德树人密切结合。学校可以建立交流平台、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实践行动,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发展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

人工智能的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可能性,AI技术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西南大学卓越(智能)教学中心主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究室主任胡航教授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全球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解析,为我们理解文明互鉴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指引我们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崔延强教授聚焦中希文明互鉴,探讨了文明交流的理论建构和学术体系的构建。他通过具体项目,展示了文明互鉴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跨文化融合,进而推动中外合作关系的深化。中希合作案例具有典型性,为其他国际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了蓝本。他对文明互鉴本质的深刻剖析,使得这一主题更具学术和实践意义。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院长李克勇以中法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强调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他通过中法教育合作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如何以教育为媒介增进两国青少年的理解与信任。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作用,为跨文化教育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启发,也为未来的中外文化交流指出了方向。

时代越是快速发展,教育者越是肩负重任。以“开放兼容,向宽而行”的教育姿态,朝向未来的方向,看见交流的生态。参会嘉宾的高质量分享,为活动增添不少亮点。

2场高质量圆桌对话+3大创新案例分享

探索跨国教育合作的新实践

青少年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需要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中感知包容的力量,培养理解与尊重的品格,拓宽国际化的视野。人文交流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桥梁,使他们在文明的对话中发现自我、理解世界、创造未来。

D83D5

聚焦“联结全球,赋能区域:中外人文交流共同体建设的区域新图景”、“智慧共享,文明互鉴:国际友好学校的协同与创新”,本次年会举办了2场高质量圆桌对话,邀请了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书记、主任陈铁军,重庆市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颀,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主任陈文益,琼台师范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院长邓颖颖,巴蜀中学中外人文交流负责人吴桐,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周爱祖,新加坡辅仁国际学校联合创始人、高级校长李威,杭州市南肖埠小学副校长毛建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邓静10位教育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为跨国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活动还邀请到四川师范大学全球胜任力中心主任、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李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王若语,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宝磊,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多语种人才培养、小学英语课程创新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搭建了广阔平台,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更为教育国际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未来,随着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化,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实践将持续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为全球教育发展注入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国务院部门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