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雯:携教育情怀,行育人之路

2020-05-22|来源: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1988年出生的孙中雯,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在读期间已开始了她在国际教育行业的创业之路,至今已深耕十载。日前,在与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的签约仪式上,作为项目实施方代表,也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她谈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教育之路的经历。

每个人的过往经历中,总有一些人、一些场景、一些话语,让人想忘也忘不掉,像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投身国际教育事业

高三时,孙中雯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当她正在为不用高考而沾沾自喜时,同班同学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她说:“那年我深深地体会到,人是被自己的眼界和想象力限制了未来,有些路不是没有能力去走,而是不知道有这样一条路。”从那时起,孙中雯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些让自己、也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开拓国际视野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段忘不掉的经历,促使她踏入国际教育行业的大门,并创立了中科浩博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引入中国并进行整合优化,使稀缺资源变成中国有志青年的经济便捷之选,以此让更多的学生开拓眼界,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

助力学生跨越中外鸿沟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66万人。

然而,从小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们,踏出国门后能够适应北美和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吗?

6年前一位学生家长和孙中雯的对话,让她陷入了思考。那是一位儿子在美国大学读大一的母亲,她由衷欣慰地说:美国是个好地方,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高中时每周末从寄宿中学回家后连三句话都不愿意和父母讲,现在每天都和家长语音视频通话一小时以上。这让母亲感慨不已,表示再昂贵的留学花费也值得。但孙中雯却产生了困惑,她不知该怎么开口对这位母亲讲,这个刚满18岁的孩子因为到美国无法适应学习、生活、社交三座大山压在肩上,没有顺利结交新的朋友,才逃回父母的舒适圈来避世。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所谓尖子生,凭借着考试高分和留学机构的申请服务而走进国外大学,但有些学生并不具备适应全新环境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危害身心健康,学生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辍学甚至自我伤害的事时有发生。孙中雯觉得哪怕力量再微薄,也应该为留学生们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中科浩博的学术科研项目。该项目通过让学生跟随国外教授进行课题式科研学习,在接收世界前沿学术知识的同时,提前适应国外高等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提早跨越鸿沟,并提升创新能力、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开拓国际视野。

做全球视野的传播发动机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报道让孙中雯认识到中国虽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交纳会费金额位居世界第二,却是地域员额构成不足的国家之一。中国籍职员在国际组织中仍然是小众,仅占联合国职员总数的1%。按照会费缴纳比例和人口分布情况,中国在联合国秘书处的理想员额幅度是164至222人,但目前仅为80多人,属于员额构成不足的44个国家之一。这让孙中雯想起自己研究生毕业那一年,联合国单位在校内招聘,国际关系专业是最符合联合国招人需求的专业,但该专业研究生班的同学们竟无一人报考。很多同学表示,不是不向往到联合国工作,而是由于联合国任职必须要从无薪实习开始,很多学生在硕士毕业时是有经济压力的,无法为了诗和远方而舍弃眼前的面包和牛奶。

如今国家政策鼓励青年人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国家留学基金委设有专门的资助项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着力于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不少高校也有了相应配套支持政策。中科浩博在孙中雯的带领下,也投身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事业中,努力为更多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中科浩博的愿景是:做有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组织,构建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助力学生名校升学、海外求学和职业发展。

写在最后

理想、信念和情怀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故事,或许遇到过同样或类似的故事,但由于理想、信念和情怀不同,最终做出的选择和行动是截然不同的。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学术持续创新,文化不断交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正在面临着新的难题。希望每个青年朋友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情怀,抓住机遇,不畏挑战,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外语能力,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在未来,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站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奔涌吧,后浪!


国务院部门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