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助力国际人才培养——马燕生公参、郑彩华研究员讲座

2021-06-08|来源:

5月21日,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建设计划指导专家马燕生公参、郑彩华研究员在重庆实验区做讲座,我校组织青年教师线上参会。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不同教育体系的竞争。马公参以“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什么人才”为序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使命》讲座。他指出:当前我们急需的是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规范,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优势,能够熟练使用一门以上国际通用语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此,基础教育应以立德树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广多语种教育、加强创新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为使命。

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与深化。郑彩华研究员通过《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讲座,阐述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原因、基本理念、开展途径方法等问题。她谈到:培养大批“具有—通晓—能够—”的国际化人才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应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致力于发展有利于国际理解和尊重人权的态度和行为。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我校青年教师均表示获益匪浅。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教育的人文交流需要教育者坚持将“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的理念融入我们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将继续在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精神和会学习、重健康的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世界小公民的路上继续探索前行。--吴世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把中国特色元素融入到学校建设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理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在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侯瑜

通过本次活动中两位专家的阐述,使我感觉到在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输入,施行教育,需与国际接轨,提升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提升青少年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认识,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尤为重要的。--李虹洁

今天有幸可以聆听马燕生先生的讲座,学习《“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使命》。通过讲座,使我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并贯穿于中小学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要求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改革课程结构,抓好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于语言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丽媛

今后,我校将依托课题研究提升国际素养、夯实和合课程去渗透国际教育、探究地球村文化来加深国际理解、丰富交流活动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拓展评价方式激励全面发展等角度,一如既往地将世界多元文化纳入教育视野,积极的去营造具有国际化的人文教育氛围,坚持多样化,满足个性化,打造特色化,推进优质化,全面的培样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不断提升教育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国务院部门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