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4月25-27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研究所主办、我校出版社承办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题研究能力提升工作坊在国际文化大厦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个课题单位、1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人文交流与研学实践创新发展。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宋军,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二处处长陈滔伟,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理论处处长马宏,我校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梁占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欧亚处原挂职副处长、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原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涂端午,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以及出版社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出版社总编辑李雪霞主持。
开幕式上,陈滔伟致辞表示,研学实践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载体,正日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范式,希望课题单位通过开展中外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维度,将人文交流理念贯穿研学实践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和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新时代人才的强劲动力。课题单位代表、我校初等教育学院教师张云飞发言,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扎根实践、协同创新,致力于产出具有中外融通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宋军致辞强调,学校多年来依托多元学科资源、精锐师资力量与浓厚学术氛围,在人文交流领域深耕细作,期待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协同创新的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人文交流研学实践的创新路径,努力推动课题研究成果从“纸面”走向“实践”,为持续提升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质量、培育新时代教育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智慧和力量。
专家报告环节中,涂端午作主旨报告《中外人文交流的政策与趋势》,系统解读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马宏以《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为主题,强调了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纽带作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学实践教育发展方略》,提出研学实践与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李方就《“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成果与结题》展开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案例及说课分享环节中共有18个课题单位、3位课题学校特级教师,通过分享和说课形式,为优化课题研究、提升课程品质提供了多元范本。此次工作坊围绕课题研究、跨文化交流及课程开发能力等展开系统培训,内容丰富务实、形式灵活多样,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培养一批兼具深厚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打造适应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