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6月18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主办“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之路——中外人文交流助推科技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中心主任杜柯伟、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熊校良出席并致辞,多位科技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等做主旨报告或交流发言,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12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心副主任曹叠峰主持会议。
本次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围绕全球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当下中国科技教育政策及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理念及实践、中小学校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等主题开展研讨。
中心主任杜柯伟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从事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专门机构,近年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围绕人文交流助力人才培养的理念,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了诸多项目。今天中心与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同举办研讨会,就是要探讨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的育人功能,推动中小学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建设,将此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发挥人文交流育人功能,积极建设国际友好学校,促进中外青少年心灵相通。三是完善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多方形成合力,系统推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工作走深走实。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书记熊校良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已建成了与国际一流计算机学科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为夯实国家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将在教师培训、课程共建、联合培养等方向深度参与,为中小学校落实国家科学特色办学、培养科技人才的政策方针贡献力量。
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发表了《科学教育政策及方向解读》的主题演讲,深度剖析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精神,并就当前教育、人才、科技统筹推进背景下中小学的使命责任和工作重点进行了阐述。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李文新教授发表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才培养前瞻》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北大信息科学教育改革实践历程、参与中小学信息科技国家课标评审的经验,探讨了在GPT4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级工具时代,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随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卢志文主持圆桌论坛,青岛市教育局总督学李晓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副校长白玉玲、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执行主任刘恋从不同视角,围绕“中小学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展开了深度探讨。与会专家认为,“双减”政策落实要与科学教育推进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需要各地各部门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更需要加强家、校、社会联动,共同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和活动空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科学梦想,培育学生科学精神。
最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曹叠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副秘书长会成梁、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熊校良、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晓东等共同出席了设立诺奖计划专项奖学奖教金以及专项教师培训的启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