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暨人才培养基地并开展社会服务的公告

2021-12-14|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事业。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的内容、形式、工作机制。为服务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发挥人文交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务实合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长效性作用,发挥高校教育和研究资源优势,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合作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暨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研究院暨基地)。

一、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各行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日益增多。由于各国历史、发展轨迹等不同,制度、法律、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与困难,其中人文交流不到位、民情不清、民心不通是重要原因。

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推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人文交流工作对于高等院校建设和服务行业企业在海外实现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意义重大。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因其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创造新业态,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强该领域的人文交流与国际合作,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跨界升级的需求。研究院暨基地通过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中外交流和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二、研究院暨基地的工作内容

1.开展产业发展研究。依托学校的各平台和社会力量,采用“行业+国别”的研究模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开展研究,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的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2.推进人文交流育人。集成多校多企联合优势,形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采用“技术+人文”和“专业+人文”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发人文交流领域相关课程、教材和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系列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强高校学生人文交流理念教育,挖掘人文素养提升和交流育人途径内涵,形成可供其他高校复制、推广的育人经验。

3.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实施国际交流特色培训和研习项目、选派教师出国(境)短期访学、聘请境外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种形式,结合“互联网+人文交流”工作方式,开展经常性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成果。

4.提供行业企业人才培训。依托“常信南非‘鲁班工坊’”等海外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和华为ICT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采用“技术+人文”和“专业+人文”的培养模式开展培训,协助企业做好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等工作。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服务信息技术企业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高素质人才需求。

5.提供专业性具体服务。以中国软件产教联盟、长三角软件职教集团和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为依托,深入开展调研,对接境外中资园区发展需求,面向东南亚、东非等地区建设技能培训中心,加强协同创新,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做深做实教育援外服务。为中国职业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域性、国际化教育标准制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政策咨询与指导,协助引进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优质教育资源。

6.人文交流平台搭建。为中国相关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联合研究等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

7.学生志愿者服务。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行业企业在境内外开展的人文交流活动,协助行业加强与当地民众的沟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8.宣传推广。编写公开刊物或内部参考读物,宣传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开展人文交流教育和实践的有效做法。

9.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委托的相关工作。

三、相关事项

1.研究院暨基地设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理事会,作为研究院暨基地的议事咨询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具体负责研究院暨基地的日常运行。

2.研究院暨基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开放、共享、灵活的运行机制,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企业提供服务。

3.欢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行业企业和相关主体参与研究院暨基地的建设。参与研究院暨基地建设的行业企业和相关主体将优先获得研究院暨基地提供的各类服务。

4.有意向、有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和相关主体可直接与研究院暨基地洽谈设立研究课题、人才培养培训等事宜。

5.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系人:

凌明胜0519-86338199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联系人:

唐云010-64495598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12月14日


国务院部门网站
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