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0|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未来 在世界与我之间——
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展
暨教育年会
11月16日至17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指导,课堂内外主办,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承办的“2023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展暨教育年会”在重庆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总结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的方法与路径,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和实践,探索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新经验和新做法,围绕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共建一个多元参与、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曹叠峰,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然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谯建,课堂内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等领导嘉宾出席年会并致辞。3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中外人文交流的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专家、校长、教育机构负责人参会。
活动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重庆江北嘴实验学校少年合唱团的歌声中正式开启。一首《We Are the World》,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年的朝气与活力。
曹叠峰
曹叠峰对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他强调,人文交流做的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工作,是增进中外民众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重要纽带。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推动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本地区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更多支持,鼓励学校组织开展更多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和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中外人文交流事业中来,让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马然希
马然希致辞时表示,青少年人文交流是国际人文交流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指导关心和推动下,课堂内外在重庆市教委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成果征集汇编,筹办今天的年会,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祝愿这次活动在未来的时间里开展得越来越好。
谯建
谯建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面临新的挑战,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更为重大,也对青少年人文交流事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成果展暨教育年会为促进世界各国青少年开展人文交流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刘信中
刘信中以“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精彩”为主题致辞。让青少年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同与不同至关重要,而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也为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022年,课堂内外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同设立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以研究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为己任,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欢迎大家加入,共同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
16名专家作主旨论坛
探索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设置了教育成果展、主论坛、平行论坛等环节。围绕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关注的核心话题,聚焦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的区域创新案例,聚焦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生态体系的关键人群,关注中外人文交流框架下的学生及家庭的新需求,关注学校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机遇与新情境。活动邀请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二处处长陈滔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董松寿,重庆南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田祥平,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等16位嘉宾和专家,在主论坛环节进行核心议题演讲。
陈滔伟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内驱力所在。人文交流前景远大,不会停止,久久为功。”陈滔伟以“中外人文交流的政策与趋势”为题,对人文交流的概念、政策发展脉络、作用价值意义、如何做好人文交流工作等进行了分享,并总结出“青少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主体,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推动以大中小学师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更能体现人文交流的民间属性”“‘互联网+’人文交流成为常态,最经济,最可行”等八大中外人文交流趋势,为地方和学校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供了参考。
唐江澎
唐江澎以“教育创新的优先事项”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理解深刻,对教育有着深厚情怀和担当。他指出,教育者要提高能力,把握住追求教育理想和面对教育现实的动态平衡,重视提升学生的思考、动手、应用能力,并提出教育创新需对人文、科学、工程、艺术四个领域进行突破。“只有做题,我们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将是一派苍茫。”参会嘉宾深受触动,引起强烈共鸣。
董松寿
董松寿认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外人文交流主课题,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故事是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的主旋律。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在“青少年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大国使命与教育价值取向”主旨演讲中,他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与中外人文交流是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翼,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田祥平
在“新实践:全球胜任力培育的挑战和未来”主旨报告中,田祥平提出,全球胜任力并非学科学习的产物,需要专门的关注和培养。在他看来,培养全球胜任力的中国思路有四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大力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积极务实的教育政策应对。培养重心应指向青年学生的国际胜任力,重视关键学科建设,创造国际交流实践机会,培养师资队伍,让师生获益。
张东升
“新时代国际教育肩负的使命仍然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张东升在主题演讲“新时代中国国际教育的新使命”中提到,较过去不同,我们要引进来的是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是创新的要素,是迎接全世界各地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我们走出去,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未来,在世界与少年之间;教育,在未来与少年之间。参会嘉宾的高质量分享,为活动增添不少亮点。活动以“开放兼容,向宽而行”的姿态,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多方参与的教育交流生态。
6大高质量平行论坛
共探新时代下的教育国际化
聚焦“跨文化背景下的区域教育实践”、“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力与创造力”、“世界就是学校:国际理解课程创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创新”、“素养教育:面向未来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跨界改变教育:人文交流的包容与融合”六大议题,活动举办了6场高质量平行论坛,邀请了24位教育专家发表精彩演讲,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时代的跨文化教育创新路径。
简渠
“加强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最重要是要让青少年走出去,走出家乡,走出国门。”课堂内外总编辑、总经理、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智库副主任简渠谈到,青少年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引导、支持、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到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中来,既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主动提升他们自身的人文艺术素养,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用世界的眼光、包容的心态更好地去欣赏世界上不一样的文化艺术之美。未来,课堂内外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联合更多国内外合作伙伴,让精彩的多元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落地开花,大力培养和吸纳更多专业人才,不断创新交流项目的内涵和形式,积极建言和推动国际间合作机制与时俱进等,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陈晓宇
会上,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宇发布“中国基础教育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创新研究”课题。活动还邀请参会专家们前往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和平小学校参加自由访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