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2021年8月2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下称人文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联合举办的《中外人文交流年鉴》工作座谈会在京成功召开。教育部国际司、人文中心、北外相关领导和负责同志,2017-2018版年鉴编委会成员及作者,特邀专家,出版机构、媒体及相关单位代表等40余位嘉宾和相关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北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张朝意主持。
教育部国际司闫炳辰副司长出席会议。他强调,编写《中外人文交流年鉴》是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希望人文中心与北外强强联合,加强部署,把工作做好。鉴于年鉴是对当下客观准确记录、对历史全面系统回顾、具有相应权威性和可持续性的工具书,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年鉴编写的重要意义,把准工作方向、找准工作定位;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工作组织上,要全面系统、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在内容选择上,要做好取舍、合理安排,同时充分反映高校围绕五大职能所开展的重要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人文中心杜柯伟主任表示,本次会议及时总结2017-2018版年鉴的编写经验,就2019-2020版年鉴编写工作进行研讨和部署,对于持续做好年鉴编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中外人文交流年鉴》是传播人文交流理念的重要平台,人文中心高度重视年鉴的编写工作,将加大对年鉴编写工作的支持力度,希望与会专家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把年鉴编写列入本学院和本人的工作计划,并将年鉴编写与科研、教学和国际交往工作紧密结合;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之时编写年鉴具有特殊意义,年鉴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成果,希望年鉴编写委员会成员和各位作者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完善机制把好关,高质量编写年鉴;希望全方位用好年鉴,发挥年鉴作为中外人文交流信息的集大成者作用和平台辐射作用,传播人文交流理念,讲好中外人文交流故事。
北外赵刚副校长对与会各单位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2017-2018版年鉴在全面梳理中外人文交流发展脉络的同时,详细收录了2017-2018年间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各领域开展人文交流的情况。这是我国首次编写中外人文交流年鉴,也是北外首次承担此类任务。此版年鉴的出版既充分显现了教育领域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实际发挥的先导性作用,也展示了其他领域以及外国语高校和智库力量在人文交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担当。他指出,在2019-2020版年鉴编修中,既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又要继续发扬“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北外精神,充分利用北外语言与跨文化交流的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谱写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在特邀专家发言环节,《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17-2018)》主编张西平教授指出,2017-2018版年鉴的出版具有开创性和重要学术意义,2019-2020版年鉴在吸收前一版年鉴经验的基础上可考虑稳步前进,适当扩充内容;建议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组织编纂《中外人文交流研究》,提高年鉴编写的理论支撑与思想厚度;随着年鉴内容的增加与拓展,建议推进建设相关数据平台,增强年鉴使用的方便性、扩大影响力。北外英语学院副院长、英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北外法语学院副院长王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2017-2018版年鉴责任编辑赵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研究员朱新梅,北外亚洲学院、非洲学院党总支书记许晔等专家代表围绕年鉴编写工作经验、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019-2020版年鉴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年鉴出版工作建议等进行了交流发言。
张朝意院长从年鉴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编写要求、主要编写内容、工作进度安排等方面介绍了《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19-2020)》编写方案。与会专家围绕年鉴编写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表示,将根据今天会议精神,按照工作分工做好年鉴编写工作。
夏娟副主任作会议总结,她认为会议对2017-2018版年鉴的编写与出版进行了总结,对2019-2020版年鉴工作进行了研讨和部署,达到了预期效果。要求对会议的意见建议和工作要求进行梳理、研究和吸收。关于年鉴编写,进一步强调首先要研商确定年鉴编写的框架结构,为资料收集和年鉴编写提供基本遵循,同时要把握好工作步骤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及时通过研讨会等方式互通工作进展和研究解决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倡议相关人员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负责地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推进年鉴编写早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