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来源:南山教育
“世界遗韵·中外师生非遗文化交流”
近日在广州拉开帷幕
初冬的华南还有一丝余热,让这场中外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更添气氛——“世界遗韵·中外师生非遗文化交流”近日在广州拉开帷幕,在中外节目展示、非遗文化手工制作体验中,一群来自深圳南山的小学生与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诸多高校的外籍师生代表一起,展开一场深度文化交流。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小学主办,广外AFE师生共创团队协办。
活动中,西丽小学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师生代表,与来自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留学生代表互动交流,共同展示了中国、俄罗斯、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智利、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加拿大、加纳、美国、马来西亚等地的非遗项目和民族文化。
华侨城小学师生代表、多位在大湾区工作的外国友人也应邀参与现场交流。
中外交流一家亲,师生争做文化使者
中外学子共同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本次活动选在隆平院士港内一间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音乐教室进行。
活动由西丽小学2023年秋季招聘入围、正在考察期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研究生黄坚鸿、中山大学在读留学生 Shafira主持,不仅彰显出“准”南山教师的风采,也展现了南山教育引进人才的决心和打造的广阔发展平台。
活动中,西丽小学学校发展办公室主任刘雨晴,用英文介绍了“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工作的项目背景,传递了南山区教育局积极推动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教育特色区建设、推动25所特色学校建设的良好氛围,并邀请更多国际友人了解深圳、南山,邀请他们到深圳、南山做客。
西丽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光富表示,人类在存续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智慧、优秀文化、高雅文明。
中国以“和”为文化精髓,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在勤奋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留下了多彩的文化遗产。他期待更多青少年成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世界和平的使者。
艺术交流亮真功,传统魅力精彩绽放
在中外节目展示环节,身着传统武术服装的西丽学子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场目光。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将中国武术独特的魅力出神入化地展示给外国友人,中外师生们的掌声和尖叫声奔涌不息。
随后,林弋茗同学带着传统京剧扮相出场,一开腔就技惊四座,唱腔优美、表情细腻,传神的一举一动充满力量和美感,很难让人相信眼前仅仅只是一位五年级学生。
弋茗同学说,他希望更多人热爱京剧,让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绽放出无限魅力,这更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当师生们还沉浸在悠扬的京剧中时,一群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孩子们身着汉服,用娴熟的英语,开始朗诵诗仙李白的首首传世名诗。
伴着悠扬的笛声,诗词歌赋带着观众一起与“李白”泛舟轻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鲜活画面跃然眼前。诗词中蕴含着璀璨的中华文化,其博大精深也打动着每一位中外师生。
在西小学子技艺精湛的文化分享过后,外国友人们也精彩亮相。来自俄罗斯的5位留学生带来耳熟能详的《喀秋莎》,师生们不约而同地伴唱,让这段跨国友谊在歌声中久久回荡。
随后,两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哥伦比亚外籍教师就让热情的拉丁舞再次点燃现场,南美狂欢节的气氛扑面而来,跟随着欢快的旋律、激情四射的舞蹈,台下的师生们也情不自禁地一起舞动了起来。
现场的音乐高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位加纳外籍教师带来非洲鼓,充满力量和节奏感的步伐轻盈而协调,击打鼓面时,那深沉而悠扬的鼓声在空气中回荡,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感受着强烈的节奏和热情的鼓声,全场师生的情绪被鼓声所感染,先是跟着一起击打节拍,随后一位同学在邀请下直接走上舞台,融入到了热情的表演中。
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让人心潮澎湃,文化交流的气氛瞬间燃爆活动现场。
非遗文化妙趣生,手工制作沉浸体验
在艺术分享过后,中外师生一同开启“非遗文化手工制作”活动,6组师生分别制作中国结、风筝、剪纸、脸谱、圣诞树等作品,不少外籍师生表示,这还是自己第一次亲手制作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
各个小组的艺术品不断新鲜出炉,大家发现“中国结”难倒了不少外国朋友,在西丽小学非遗项目老师的带领下,哥伦比亚友人也“穿针引线”,终于让一条条丝线神奇地结成一个象征着美好祝福的中国结,成就感拉满;一旁,两个西小学子和一位俄罗斯留学生一起穿线,看着大哥哥细致认真地不断尝试,两位小朋友充满敬佩。
剪纸小组里,来自加纳、俄罗斯的师生和西小师生一起,认真讨论着如何用剪刀剪出字。张光富还加入其中,兴致勃勃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了剪纸作品中汉字的含义,外国友人们大呼神奇。
圣诞树制作区域,在外教指导下,西小学子将树枝缠绕到树干上,再一点点装饰扮靓,不多时一棵圣诞树就呈现在眼前。
短短一个小时,师生们沉浸在中外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中,意犹未尽。
他们纷纷表示,每一项手工艺术,都凝聚着民间工匠的智慧,值得大力传承和弘扬,这是属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财富和自豪。
在《弯弯的月亮》的合唱声中,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徐徐落下帷幕。
科技参访收获多,国际视野不断拓宽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非遗文化交流结束后,中外师生来到研学教室中,大家穿上实验服体验青蒿素的提取和检测。
青翠的辣椒、鲜嫩的西红柿、长短不一的茄子、大小各异的冬瓜还有番薯、生菜、甘蓝......随后,中外师生走进智能温室大棚,进一步了解当今中国人餐桌上的丰富菜肴,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辛勤努力和卓越成就。
来自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博士生Edgar表示要将采摘的瓜果,带回去和同学分享。
张光富表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将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参与者链接到一起,让跨国界的文化交流、碰撞、传播悄然发生。
他期待,西小非遗项目老师以非遗课程为载体,挖潜更多机会、搭建更丰富的平台,推动中外师生文化交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