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 2020年首场线下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圆满结营

2020-08-25|来源: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8月12日,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科学技术司指导,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2020年首场线下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圆满结营。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项目主管许磊,南京青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眭碧霞,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朱敏,软件与大数据学院院长楼桦,数字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鸿凯等项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领导出席结业仪式。

本次训练营是常信院继2019年举办首期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学研讨班及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后,第二次实施“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项目。训练营吸引了来自江苏省18个院校的近百名学生报名,经综合考评,遴选出了来自17所院校的50名学员参加。本次训练营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后的第一期线下培训,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度重视,下发了《“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2020年项目实施疫情防控须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保障本次训练营的正常开展,根据相关要求和学校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做了大量日常疫情防控检查工作,提前做好参加培训人员的健康筛查工作,提醒培训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培训期间保持合理距离。培训教室和酒店都配备了额温枪,公共空间内有消毒酒精等物资,此外还设置了防疫物资仓库,存放备用口罩、消毒酒精等防护物品。

学员们在为期12天的训练中,进行了团队拓展、专题报告讲座、集中实训、项目汇报、交流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了学习训练营全部任务。

结营仪式上,来自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季海璇同学,向大会作了题目为《人工智能训练营“荒漠寻心”》的项目汇报。

来自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凌点同学,向大会作了题目为《人工智能之驾考宝典》的项目汇报。

来自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的华俊同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感谢老师对学员们的悉心教诲,在这特殊的疫情时期,老师们为学员们做的工作细致入微,对大家的照顾也很有耐心。他表示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无论从生活、学习细节还是人生的规划上都让学员们收益颇多。十多天的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参与本次活动的每一位学员表现都很出色,他被所有学员乐观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所感染,学员们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生活,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眭碧霞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指导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各位学员按期完成训练营学习任务并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本次训练营付出辛劳的科大讯飞、青橙科技等公司和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老师们表示真挚的敬意。眭校长指出,近年来学校依托地区产业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于2018年在国内高职院校率先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制定了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引进了台湾人工智能教授团队,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形成了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并通过借力企业技术、人才优势和实践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课证融合等多元化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此次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学校承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常信院)就是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推动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实践举措。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代表项目主办单位致辞,他向教育部国际司和科技司对本项目的长期指导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向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本项目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表示崇高的敬意。杨晓春副主任指出,2019年,在此计划下协同常信院成功举办了首期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学研讨班及学生人工智能训练营两个项目。在今年新冠疫情突发、财政经费紧张和大多数线下培训取消的情况下,常信院再次精心制定方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也克服困难继续支持本项目。同时向学员们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人工智能和人文交流的认识。二是深入学习思考,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交流的融合。希望学员们不断强化人文交流的理念和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能力,成为人文交流的使者和生力军,把人工智能与人文交流有机融合,成为既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又能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秀人才。

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人工智能无论从理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训练营为学员们未来参与人工智能相关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大家心中埋下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种子,期待学员们尽快成长为世界人工智能竞争领域的强者、引领者和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人文交流使者。

国务院部门网站
驻外使(领)馆